金融講座系列 [19] 【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


發佈日期:2022/04/11
  • 分享至:

2022年4月7日,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於何賢會議中心舉辦金融講座系列[19]。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基地主任、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委宣講團成員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廣東省委宣講團成員毛艷華先生為主講嘉賓,透過線上參會的形式進行分享,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出席此次講座的嘉賓還有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張偉光院長和鄺婉樺副院長。

 

毛艷華院長首先簡介粵港澳合作關係的演進邏輯與階段。改革開放推動制度創新,市場的開放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要素的跨境流動和產業分工,從而獲取規模和專業化收益。以“前店後廠”為特徵的制造業分工合作,香港和澳門向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而珠三角地區從農業經濟向現代化工業經濟轉型,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及後內地進入了新一輪開放,服務業合作與投資自由化,形成了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和合作基礎良好的區域。繼自貿區戰略、“一帶一路”及“走出去”戰略的頒布後,粵港澳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了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毛艷華院長指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點方向與趨勢。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於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三關稅區、三個法域、三種貨幣”的制度異質性跨區域合作,重在規則相互銜接。按照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的目標要求,加快探索基礎設施、規則機制、科技人才、產業協同和交往交融,加強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並實現灣區內部一體化,充分發揮資源高效配置、要素自由流動、產業優勢互補的功能。

 

毛艷華院長長期從事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和粵港澳合作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並主持多個國家重大項目以及一批國家部委省市政府決策咨詢課題,例如“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機制體系研究”及 “‘一帶一路’貿易大通道建設研究”等,已發表70餘篇論文,出版《粵港澳合作四十年》等5部著作,研究報告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要批示,且獲得國際貿易最高獎等多項獎項。毛院長於此次講座中準備了相當豐富的資訊分享予同學們,有助同學們更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歷程及趨勢。未來金融學院將持續邀請金融行業不同領域的專家為同學們進行分享,豐富他們金融相關的實務知識。



 
瀏覽次數:417

課程課表
Time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