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講座系列[20]【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


發佈日期:2024/03/25
  • 分享至:

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金融講座系列[20] 2024321日在氹仔校區何賢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毛豔華院長為主講嘉賓,以線上形式為澳門城市大學師生進行分享,其分享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出席講座的嘉賓包括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張偉光院長及鄺婉樺副院長。

毛豔華教授現為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粵港澳合作、自貿區戰略、一帶一路” 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早稻田大學、紐約大學等海外高校學術交流和研修。受聘為廣東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自由貿易區(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在《經濟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粵港澳合作四十年》等著作7部。榮獲國際貿易最高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

毛院長的報告深入分析了粵港澳合作關係的歷史演進、大灣區建設的現狀與理論基礎、區域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的成效,並提出了新階段深化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方向。本次論壇旨在探討大灣區的未來發展,為區域合作提供理論支持與實務指導。

毛院長表示,規劃興建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自201771日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動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以來,已展現階段性的成就。這項協議的簽署,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正式啟動。根據最新數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達到約13.0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8萬億元。常住人口約8,639萬人,較2017年增長約1,638萬人。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發展可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透過創新體制機制,消除阻礙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礙,推動各城市的優勢互補。這一過程中,制度創新、區域一體化、分工合作成為推動大灣區發展的三大邏輯。

在制度創新方面,改革開放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大量國內外優質資源與創新要素集聚。同時,市場開放和基礎建設也促進了要素的跨境流動,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區域一體化方面,粵港澳三地不斷加強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在分工合作方面,粵港澳三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產業分工的深化與細化。香港和澳門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大灣區提供了強大的金融支持和國際通道;珠三角地區則依託其製造業基礎和創新能力,成為大灣區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

毛院長更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這項重要指示為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

最後,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誠摯感謝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毛豔華院長的精彩分享。毛院長的報告為澳城大師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對於推動大灣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子們透過此次講座獲得了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引和啟發,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瀏覽次數:626

課程課表
Timetable